2.29.2012

超音波研究章魚腳@JEB

http://jeb.biologists.org/content/suppl/2011/10/24/214.22.3727.DC1/MovieS1.mov

http://jeb.biologists.org/content/214/22/3727/suppl/DC1


J Exp Biol. 2011 Nov 15;214(Pt 22):3727-31.

Non-invasive study of Octopus vulgaris arm morphology using ultrasound.

Source

The BioRobotics Institute, Scuola Superiore Sant'Anna, 56025, Pontedera, Pisa, Italy.

Erratum in

  • J Exp Biol. 2011 Dec 1;214(Pt 23):4065.

Abstract

Octopus arms are extremely dexterous structures. The special arrangements of the muscle fibers and nerve cord allow a rich variety of complex and fine movements under neural control. Historically, the arm structure has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morphological ex vivo analysis. Here, we employed ultrasound imaging, for the first time, to explore in vivo the arms of the cephalopod mollusc Octopus vulgaris. Sonographic examination (linear transducer, 18 MHz) was carried out in anesthetized animals along the three anatomical planes: transverse, sagittal and horizontal. Images of the arm were comparable to the corresponding histological sections. We were able, in a non-invasive way, to measure the dimensions of the arm and its internal structures such as muscle bundles and neural components. In addition, we evaluated echo intensity signals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 muscular organization of the tissues examined (i.e. transverse versus longitudinal muscles), finding different reflectivity based on different arrangements of fibers and their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tissues. In contrast to classical preparative procedures, ultrasound imaging can provide rapid, destruction-free access to morphological data from numerous specimens, thus extending the range of techniques available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invertebrate morphology.

2.27.2012

頭足類分類史 by Wensung Chung

1990之前就有800多個種類了, 這是頭足類傳統分類的行家努力而來的, 例如: 德國的Chun, 日本的Sasaki教授, Okutani爺爺, 蘇聯的Nesis大爺, 法國的Mangold阿媽, Renata夫人, 臺灣的Lu大人, 美國的Young教授, Hochberg研究員, Roper研究員, 英國的克拉克爵士, Boyle教授等等, 而近代更是族繁不及備載!近代分生的技術補足了過去形態分類的不足, 但是種類的增加主要是採樣限制的突破, 例如深海的種類, 例如一些局限分佈且非漁業目標的種類。而臺灣頭足類的多樣性非常高, 據Lu大人過去12年的採集, 我們吃的種類超過100種(包含許多未發表的新種), 還需要更多努力才能將它們列表。

2.22.2012

吸盤作用文獻 by Stavros



Barber, V. C. (2010). The sense organs of Nautilus. Nautilus, 223-230. 

Budelmann, B., Schipp, R. & Boletzky, S.v. (1997). Cephalopoda. Microscopic Anatomy of Invertebrates, 6(A), 119-414. 

Calisti, M., Giorelli, M., Levy, G., Mazzolai, B., Hochner, B., Laschi, C., et al. (2011). An octopus-bioinspired solution to movement and manipulation for soft robots. Bioinspiration & Biomimetics, 6, 036-042.

Cianchetti, M., Arienti, A., Follador, M., Mazzolai, B., Dario, P., & Laschi, C. (2010). Design concept and validation of a robotic arm inspired by the octopu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31(6), 1230-1239.

Cyran, N., Klinger, L., Scott, R., Griffiths, C., Schwaha, T., Zheden, V., et al. (2010).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dhesive Systems in Cephalopods. Biological Adhesive Systems, 53-86.

Girod, P. (1884). Recherches sur la peau des céphalopodes. La ventouse. Arch. Zool. Exp. Gen, 2, 379-401.

Grasso, F. W. (2008). Octopus sucker-arm coordination in grasping and manipulation. American Malacological Bulletin, 24(1), 13-23.

Graziadei, P. (1962). Receptors in the suckers of Octopus. Nature, 195, 57-59.

Graziadei, P. (1964). Electron microscopy of some primary receptors in the sucker of Octopus vulgaris.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64(4), 510-522.

Graziadei, P. (1965). Muscle receptors in cephalopod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161(984), 392.

Graziadei, P., & Gagne, H. (1976). Sensory innervation in the rim of the octopus sucker. Journal of Morphology, 150(3), 639-679.

Gutfreund, Y. (2000). The intricacies of flexible arms. Science Spectra(19), 28-37. can't find this anywhere anymore

Gutfreund, Y., Flash, T., Fiorito, G., & Hochner, B. (1998). Patterns of arm muscle activation involved in octopus reaching movement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8(15), 5976-5987.

Gutfreund, Y., Flash, T., Yarom, Y., Fiorito, G., Segev, I., & Hochner, B. (1996). Organization of octopus arm movements: a model system for studying the control of flexible arm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6(22), 7297-7307.

Gutnick, T., Byrne, R. A., Hochner, B., & Kuba, M. (2011). Octopus vulgaris Uses Visual Information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of Its Arm. Current Biology, 21(6), 460-462.

Kier, W., & Thompson, J. (2003). Muscle arrangement, function and specialization in recent coleoids. Berliner Paläobiologische Abhandlungen, 3, 141-162.

Kier, W. M. (1982). The functional morphology of the musculature of squid (Loliginidae) arms and tentacles. Journal of Morphology, 172(2), 179-192.

Kier, W. M., & Smith, A. M. (1990). The morphology and mechanics of octopus suckers. The Biological Bulletin, 178(2), 126.

Kier, W. M., & Smith, K. K. (1985). Tongues, tentacles and trunks: the biomechanics of movement in muscular hydrostat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83(4), 307-324.

Kier, W. M., & Stella, M. P. (2007). The arrangement and function of octopus arm musculature and connective tissue. Journal of Morphology, 268(10), 831-843.

Laschi, C., Mazzolai, B., Mattoli, V., Cianchetti, M., & Dario, P. (2009). Design of a biomimetic robotic octopus arm. Bioinspiration & Biomimetics, 4, 015006.

Mather, J. A. (1998). How do octopuses use their arm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12(3), 306.

Matzner, H., Gutfreund, Y., & Hochner, B. (2000). Neuromuscular system of the flexible arm of the octopus: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83(3), 1315-1328.

McMahan, W., & Walker, I. D. (2009). Octopus-inspired grasp-synergies for continuum manipulators.

Niven, J. E. (2011). Invertebrate Neurobiology: Visual Direction of Arm Movements in an Octopus. Current Biology, 21(6), R217-R218.

Nixon, M., & Dilly, P. (1977). Sucker surfaces and prey capt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ymp. Zool. Soc. , London.

Packard, A. (1988). Visual tactics and evolutionary strategies. Cephalopods Present and Past, 89–103.

Rowell, C. (1963). 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pathways in the arm of Octopu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40(2), 257-270.

Rowell, C. (1966). Activity of interneurones in the arm of Octopus in response to tactile stimul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44(3), 589-605.

Smith, A. (1996). Cephalopod sucker design and the physical limits to negative press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199(4), 949-958.

Smith, A. M. (1991). Negative pressure generated by octopus suckers: a study of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water in nat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157(1), 257-271.

Sumbre, G., Gutfreund, Y., Fiorito, G., Flash, T., & Hochner, B. (2001). Control of octopus arm extension by a peripheral motor program. Science, 293(5536), 1845-1848.

Walker, I. D., Dawson, D. M., Flash, T., Grasso, F., Hanlon, R., Hochner, B., et al. (2005). Continuum robot arms inspired by cephalopod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005 SPIE Conference on Unmanned Ground Vehicle Technology IV, Orlando, Florida, USA.

Wells, M. (1963). Taste by touch: some experiments with Octopu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40(1), 187-193.

Wells, M. J. (1978). Octopus. Physiology and Behaviour of an Advanced Invertebrate. Chapman and Hall, London.

Woolley, B., & Stanley, K. (2011). Evolving a single scalable controller for an octopus arm with a variable number of segments. Parallel Problem Solving from Nature–PPSN XI, 270-279.

VAVOURAKIS, V., KAZAKIDI, A., & TSAKIRIS, D. (2011). A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NON-LINEAR HYPERELASTICITY APPLIED FOR THE SIMULATION OF OCTOPUS ARM MOTIONS. ics.forth.gr. Retrieved from http://www.ics.forth.gr/~kazakidi/pu...as_coupled.pdf

Young, J. (1963). The number and sizes of nerve cells in Octopu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London, England.

Young, J. Z., & Boycott, B. B. (1971). The anatomy of the nervous system of Octopus vulgari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Zelman, I., Galun, M., Akselrod-Ballin, A., Yekutieli, Y., Hochner, B., & Flash, T. (2009). Nearly automatic motion capture system for tracking octopus arm movements in 3D spac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182(1), 97-109.

中國海域頭足類DNA barcoding analysis @ Mol Ecol Resour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348331

2.07.2012

頭足類網路熱門話題@Tonmo


1. 2005大王魷魚首見活體影像
2. 保羅章魚世界盃預測
3. 章魚開罐取食
4. 章魚上陸
5. 章魚擠過1吋小洞
6. 暖化造成赤魷入侵北美海域
7. 在碗中舞動的squid
8. Cthulhu 小說的主角
9. 頭足類18禁的想像
10. 冰上曲棍球比賽丟章魚祈勝

http://www.tonmo.com/content.php?184-History-of-Cephalopods-on-the-Internet

1.07.2012

Roger Hanlon 線上課程

Roger Hanlon part1

Squid skin inspires submarine camouflage

Squid skin inspires submarine camouflage

Squid偽裝

Deep sea squid camouflage

Metasepia feeding

Metasepia bullbergi hunting

Sepia filibrachi

Sepia filibrachia 求偶

章魚偽裝

MOst intelligent mimic octpus

mimic octopus pretending to a flatfish


烏賊偽裝

Cuttlefish changes colors like checkerboard


Sepia latimanas@澳洲

Giant cuttlefish attack scuba diver

Hunting cuttlefish

Metasepia & Doradosepion @ 野柳

野柳海洋世界

9.26.2011

魚眼中的烏賊偽裝@PNAS



在人類的眼中頭足類毋庸置疑是偽裝之王(cuttlefish camouflage), 但是偽裝的目的在於躲過掠食者或是欺騙它的獵物, 頭足類的偽裝在牠們的掠食者的眼中是甚麼樣子?大部份頭足類是色盲, 而它們的掠食者則有良好的彩色視覺, 到底色盲的偽裝真的逃得過彩色視覺的法眼嗎?本研究以影像配合演算, 將魚看到的頭足類偽裝呈現在我們眼前。


研究團隊:
Chiao, Chuan-Chin
Marine Resources Center :: Laboratory of Roger Hanlon


原始文獻:Hyperspectral imaging of cuttlefish camouflage indicates good color ...

相關報導:
隱形斗蓬不是夢 台灣學者解開烏賊偽裝行為-Yahoo!奇摩新聞

2011花枝飼養紀錄

2011Nov Sepia filibrachia(暫)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225895477478041 

20110923 Metasepia tullbergi America Reefs Magazine - Rearing the Flamboyant Cuttlefish

20110923 Metasepia tullbergi, Sepia latimanus, Sepia bandensis America Video - Steinhart Aquarium cephalopod update - Blogs - TONMO: The Octopus News Magazine Online


2011魷魚野外目擊紀錄


20110927 Sepioteuthis australis Australia Local anglers catch more than 50 jumbo Humboldt squid

20110926 Jumbo squid America (California) http://www.vcstar.com/news/2011/sep/26/coroloma-anglers-catch-more-than-50-jumbo-squid/

20110925 軟絲卵 台灣 (東北角) http://a4.sphotos.ak.fbcdn.net/hphotos-ak-ash4/s320x320/297779_243377305708113_105673816145130_625415_1810842523_n.jpg

20110921 Octoputeuthis deletron America (Monterey Canyon off California) For Deep-Sea Squid, Same-Sex Sex Is Only Half the Story  

20110920 Sepioteuthis lessoniana HK A small cuttlefish [HQ]

20110919 Heteroteuthis sp 台灣(蘭嶼)http://www.facebook.com/pages/Cephanews-Taiwan/105673816145130#!/photo.php?fbid=240061662706344&set=a.201663796546131.51128.105673816145130&type=1&theater
 

2011章魚野外目擊紀錄

20110923 Blue-ring octopus 東北角 藍線章魚VS藍環章魚

20110919 Octopus luteus 台灣(蘭嶼)http://www.facebook.com/pages/Cephanews-Taiwan/105673816145130#!/photo.php?fbid=240062322706278&set=a.201663796546131.51128.105673816145130&type=1&theater



7.13.2011

頭足類的演化 @ Bioessays



現在約有180屬800種的頭足類, 在地球上曾經有4000個屬, 這篇由德國與美國共同合作的研究, 從化石胚胎發育以及分子證據, 來探究這個比蟑螂還早出現的動物, 在漫長的演化史中有些甚麼故事。這個現在看起來軟軟的動物, 化石紀錄上可沒有缺席, 豐富多樣的種類, 牠們是化石地層上的時間指標。少數種類更保存了軟組織的化石, 讓我們一窺古頭足類的內在。作者以以下幾點探討頭足類的演化歷史:

1. 胚胎
2. 有腔室的殼
3. Nectocaris pteryx
4. 分子演化證據
5. 現存頭足類的祖先
6. 殼內化
7. 殼消失

演化事件節錄:
5億3千萬年前(寒武紀) 由類似單板綱的生物發展而來, 堅硬的外殻變化成調控浮力的腔室構造。
4億1千萬年前(古生代) 鸚鵡螺(Nautilus)與現生頭足類(Coleoids)兩大分枝
2億7千萬年前(古生代晚期) 現生頭足類分枝, 骨骼內化。現在的章魚/ 魷魚, 烏賊分枝。

原始文獻:Cephalopod origin and evolution: A congruent picture emerging from ...
相關文章: The greatest science paper ever published in the history of humankind

6.30.2011

單眼的演化@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因胚胎發育起源不同等, 頭足類與脊椎動物的單眼被認為是沒有親緣關係, 在演化史上各自發生, 為趨同演化必舉的例子。這樣的想法在發現眼睛發育相關的基因 "pax 6/ eyeless, eyes absent, dachshund, sine oculis" 之後改觀, 這些基因在兩側對秤以及輻射對秤的動物已經擁有, 目前認為動物界眼睛的演化該是同源的, 在不同的演化歷史下造成現在看到的各種眼睛構造。

想要知道演化歷史怎麼在眼睛動手腳, 軟體動物可說是非常好的材料, 從眼點, 針眼到複雜的單眼都可以在這個門中看到, 本篇研究者比對頭足類與脊椎動物眼睛發育階段的重要基因, 想知道哪些基因與單眼相關的演化密切相關。

他們首先找出頭足類眼睛發育階段相關的5707個基因, 其中有1 56個基因在頭足類的演化過程中強烈受到汰選壓力, 接著再從頭足類與脊椎動物的眼睛比對, 找到有1571個基因相同, 這些都有可能為單眼演化相關的重要成員。最後找出了三個基因, 在微鰭烏賊(pygmy squid)的胚胎上進行原位雜交(in-situ hybridization)的實驗, 結果發現這三個基因與視覺相關的腦區"視頁"(optic lobe)形成有關。

原始文獻: Genetic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ephalopod - NCBI
相關文章:Genetic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ephalopod camera eye ...

5.24.2011

魷魚的祕密溝通的構造證據 @ Bilogy Letters

使用身體花紋溝通防禦以及偽裝的頭足類, 仰賴的工具是牠們體表的色素胞以及虹彩細:chromatophores.jpg

測量在不同角度的偏振光濾片下, 魷魚皮膚虹彩細胞的反射光波長, 發現:
1. 不同偏振角度下, 虹彩細胞的顏色會改變。
2. 虹彩細胞的反射光為偏振光。
3. 覆蓋在虹彩細胞上的色素胞, 作用有如彩色的濾片, 會改變虹彩細胞反射光的顏色, 例如當黃色素胞張開時, 虹彩細胞的反射光從480nm變為540nm; 而褐色素胞張開時, 則會完全遮掩反射光。


色素胞的張閉為神經主動調控, 因此魷魚可以主動控制虹彩細胞反射光的有無以及顏色。加上這個反射光為偏振光, 所以只有看得到偏振光的眼睛才看得到。大部份捕食頭足類的動物不具有偏振光視覺, 由此推測, 魷魚可以在偽裝的時候使用虹彩細胞釋放祕密的溝通訊息。

原始文獻: Anatomical basis for camouflaged polarized light communication in ...
研究團隊: Marine Resources Center :: Laboratory of Roger Hanlon

5.21.2011

CephaNick的軟絲發育日記-6

這是一篇接續2007年時的日記,拖稿拖了太多年了...這系列是頭足類胚胎發育過程很好的分享。
請繼續收看...



上圖是由卵授精過後的第七天。在把卵膜外的卵鞘(Egg capsule)剝除後,顆顆透明、直徑約0.8cm大小的卵膜內有著一個個的軟絲小生命。雖然每個個體幾乎皆是同時產出的,但還是可以看的出來每個軟絲可能因孵育的水體中:溶氧、溫度...等些微的不同,導致有不同的發育階段。例如上圖黃色箭頭指的軟絲胚胎發育時期就早於藍色箭頭的胚胎。



這張圖是卵鞘中發育較晚期的胚胎,這個胚胎已發育到了第23時期,可以看的出來不只往後用來噴水的漏斗口已經癒合(紅色箭頭,請參考CephaNick的軟絲發育日記-5),另外小小的鰭已經長出來了(黃色箭頭),而各個腕上的吸盤也正出現中(綠色箭頭),眼睛的水晶體也迅速發育當中(藍色箭頭)!


5.18.2011

烏賊舉手作偽裝 @ proceeding of the royal society B



烏賊除了會作體表花紋的偽裝之外, 他們也會利用腕足擺成合適的姿勢讓自己隱沒在立體的背景中。這是首次找出可以讓花枝在人工背景的下, 做出姿勢偽裝的方法。


原始文獻: Cuttlefish use visual cues to determine arm postures for camouflage
研究團隊: Marine Resources Center :: Laboratory of Roger Hanlon

4.13.2011

2011Euroceph meeting @ Naples (Italy)

圖片欣賞: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fbid=159829000745396&id=100001548903721&aid=36504&l=97c1c0b030


一、 會議重要性

Euroceph 2011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際會議,本次會議討論當前頭足類生物學的研究現況,所有與會的重量級國際學者(包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討論未來10年頭足類生物學的發展方向以及合作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討論即將在2013年於歐盟實施的頭足類研究管理規範,這將影響未來10年國際頭足類研究的發展。

二、 參加會議經過

4/7 會議的開場演講為頭足類行為神經科學研究大老John Messenger, 他回顧了神經科學上重要導師John Zachary Young在Naples海洋研究站的兩個重大發現對於後續研究的影響, 以此作為開端討論未來可能發展方向。其一為發現魷魚的巨大神經, 開起了Hodgkin與Huxley對神經傳導的研究 (1963諾貝爾獎), 這是一個成功的選擇。其二則為選擇章魚作為模式動物探討學習記憶, 雖然章魚能夠展現複雜的學習行為, 但是在神經生理層面, 章魚的腦非常複雜無法以當時的技術作研究, 相對之下Eric Kandel選擇了構造簡單的海蛞蝓則成功了(2000年諾貝爾獎); 選擇模式物種的成功與否受到了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限制。

第一場海報展示, 與研究者進行了一些討論, 獲益良多, 節錄如下:

1. 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n statolith calcification and prey capture in early life cuttlefish, Sepia officinalis (R. H. Maneja, et al., Germany)

二氧化碳造成暖化與海洋酸化, 烏賊因為需要碳酸鈣作為骨板以及平衡石的材料, 酸化低氧的環境使得兩個構造不正常, 影響攝食行為, 是探究暖化對生物影響的良好材料。另外, 烏賊能夠在一周內校正這些不正常發育對平衡影響, 其在海洋酸化後存活的能力, 是個值得探究的問題。

2. Cholinergic system of Octopus vulgaris: new cues from cChAT and pChAT immunohistochemistry (L. D’Este, et al. , Italy & Japan)

這是一個跨國合作的案例, 由日本團隊提供想法以及技術, 與擁有頭足類資源的義大利團隊合作, 比對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cholinergic神經傳導, 了解中樞與周邊神經的神經傳導控制, 可能爲神經醫學帶來新的想法與應用。

3.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ifferent anaesthetics in Octpus: towards true anesthesia (E. Pagano, et al. , Italy & UK)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anaesthetics as welfare promoters during human manipulation of European cuttlefish (A. V. Sykes et al. , Portugal)

Preliminary results on Octopus vulgris juvenile and adult cold-water anesthesia and euthanasia (A. V. et al. , Spain & Portugal)

因為歐洲在2013年將執行新的”以動物作為研究材料規範方法”, 方法中對頭足類與脊椎動物做了嚴格的人道處理規定, 其中麻醉即為一個重要議題, 過去經常使用的幾種麻醉劑的效果再度被仔細的比較與檢視。

4. Can cuttlefish use polarization sensitivity for orientation (L. Cartron et al. , France & Israel)

頭足類的偏振光視覺是近年的新發現, 此篇研究的方法, 讓正在進行認知行為研究的我們, 學到了關鍵的訓練技巧。

4/8 一整天的演講, 節錄如下:

1. Considerations for future cephalopod research

整理了近代對頭足類的發現, 未解之謎以及未來需要進行的工作。

a. 族群量分析

b. 族群結構

c. 老化以及定齡

d. 產卵場保護

e. 生態為基礎的海洋保護區

2. Population

a. Tagging

英國團隊在實驗室進行標定烏賊的測試, 3公分大小的紀錄儀, 能夠紀錄烏賊的活動, 若能施行於野外, 我們將能更了解頭足類如何使用產卵場與棲地。

b. Physiological performance of cuttlefish juveniles

比對英吉利海峽周邊的產卵場, 幼生生理表現的差異, 發現區域間有不同。

3. Aquaculture

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合作, 在實驗室的環境完全養殖歐洲常見烏賊, 從出生的第一日起即可吃冷凍食物, 這是頭足類飼養的ㄧ大突破。

4. Camouflage

一連三篇講述頭足類精緻的偽裝能力, 至目前為止頭足類仍是視覺偽裝領域最佳的研究動物。另外還有兩篇研究體表反光以及色素細胞, 了解其作用機制以達到偽裝或是展示的體色, 這是軍事偽裝或是商業廣告所注目的範疇。

5. Defence system

研究NO在中樞神經分佈的狀況, 以及其可能調控防禦系統的方式。

6. Sensory

a. Vision

頭足類眼睛構造變異與可能的視覺機制, 這是40年前JZ Youg詳盡描繪頭足類眼睛以及神經系統之後的大發現, 將爲視覺與神經科學研究立下新的里程碑。

b. Hearing

頭足類可能聽得到, 只是聽不好。電生理證實, 魷魚以及小管聽得見高分貝的聲音, 但在海裡到底聽甚麼?尚待解答。

c. Motor control

四篇專門針對頭足類的吸盤, 腕足控制以及以頭足類作為仿效對象的機器人研究, 仿生領域的新進展已經可以做出能抓取物品的腕足。

7. Gene

三篇演講說明頭足類神經行為研究需要更進一步的細胞生物學工具來深究, Genome序列資料庫是目前缺乏的, 希望在會議中達成一些合作的共識, 選出幾個種類將其定序。

晚間參觀世界最早的海洋研究站The Stazione Zoologica, J Messenger以及J Z Young早期的實驗都在這裡完成, 這個研究站即將大更新, 需要廣納意見以吸引世界人才進駐使用, 期能再有第二個或是更多個JZ Young.

4/9

早上議程主要在討論2013年歐洲即將施行的實驗動物規範, 參與者分成三組討論動物採集, 麻醉方法以及飼養技術。臺灣尚未有這類型的規範, 歐洲相關領域的期刊將採納這些規定, 是未來必須要注意的。此會議委員會決定在未來法規施行之前的這段期間, 持續協助相關研究者對於法規相關文件的辦理, 扮演行政部門與研究者溝通的橋梁。

下午的演講著重於頭足類行為認知, 獲得一些新知, 如:視覺資訊在胚胎的時期已經開始作用; 頭足類的胚胎是做為生態-演化-發育研究的應用(Eco-Evo-Devo) ; 頭足類有個性, 或是人格, 研究者該以它做“單一個體“的研究。

4/10

會議的最後一天, 為回顧過去五年世界上頭足類研究的發展, 並開放討論未來發展方向。頭足類是海洋界分佈得最廣的動物, 種類只有900多種, 因為獲得材料門檻很高, 研究者則更少, 此會議奠定了一個研究者合作與討論溝通的橋梁, 未來的發展令人期待。

三、 與會心得

本次會議除了見到使用頭足類作為神經科學研究的經典大師, 也見到全世界活躍的團隊合作帶來的火花。會議中, 台灣有7位研究者參與佔大會的1/10的人數, 所發表的論文也受到大會的肯定。比起歐洲以及美洲, 臺灣擁有豐富的頭足類相; 比起澳洲, 頭足類漁產發達, 複雜的頭足類是未來神經科學的研究模式動物, 除此之外牠也是漁業以及養殖業未來的明星, 臺灣擁有資源優勢, 我們值得推動團隊合作, 將研究能量投入, 建立臺灣的特色。

3.14.2011

花枝躲貓貓~

花枝跟小管很不一樣, 牠們並不像魚喜歡游來游去, 牠們是底棲的, 除了偽裝能力很強, 一動不動的時候像顆石頭, 牠們還超愛躲藏。許多第一次參觀花枝飼養缸的人以為缸子裡面只有石頭, 在野外想要在非生殖季節發現它們的行蹤也因此十分困難。



動手測試一下花枝怎麼尋找這個躲藏的角落, 發現只要地上有陰影就很有吸引力了!不過提供一個三度空間的藏匿點, 讓牠們有個安心的家, 加上複雜豐富的飼養缸才是維持牠們活得健康的不二法門。

3.08.2011

烏賊產卵

現在是基隆花枝產季, 此時就是成熟花枝群聚生殖的時候, 只要購買健康的個體蓄養, 便可觀察到產卵的過程, 不過成熟虎斑烏賊的體型很大(約2kg), 蓄養要有足夠大的空間與良好水質, 一般水族飼養不容易進行。

秤重


運輸後適溫中


產卵囉~

(by Chia-Hui Wang)

12.27.2010

測量野外花枝在生殖季時的代謝速率@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了解生物在各種活動時的代謝速率是生態學的基礎。計算運動的加速度來推估消耗的能量, 已經運用在人, 鳥類以及鯊魚。想了解野外的動物消耗多少能量, 必須要在野外能夠追蹤, 有局限的棲地比較容易辦到, 頭足類中的澳洲巨大烏賊在每年的生殖季節會聚於澳洲東南, 本實驗為首次運用此法於野外估算烏賊的代謝速率。

以花枝呼吸的壓力來估算代謝速率, 結果發現澳洲巨大烏賊是日行性在夜晚的活動非常的少, 移動緩慢, 與之前野外的標定實驗相同。

相關連結:
澳洲巨大烏賊 Whyalla 大花枝來嚕
野外標定研究 Cephanews @ Taiwan: 05.09.10
研究團隊 Bronwyn M. Gillanders

12.23.2010

花枝看得到顏色嗎?

ABK問:花枝看得到顏色嗎?
答: 目前的答案是看不到。

只要看過活的頭足類, 或是有經驗的釣友, 都會驚訝這個答案。花枝百變的能力一直是令人驚豔的, 花枝透能過眼睛看到的世界, 快速變換身上多樣的花紋的能力獨一無二受研究者關注, 先前的文章也多次展示這個主題:

把花枝的眼睛蒙起來牠還會變色嗎?

焉能辨我是雌雄

動物如何偽裝

移動的雲紋 in 白斑烏賊

花枝界的明星-花花枝

虎斑烏賊變身

花枝偽裝

花枝用皮膚感光@Biology Letters
視覺經驗影響花枝的偽裝能力@JCP

然而到目前為止, 除了一個種類(日本的螢火蟲烏賊)之外, 證據都指出大部份的頭足類是色盲。在此舉兩個例子:

Color blindness and contrast perception in cuttlefish (Sepia ...
行為實驗, 將花枝放在藍黃方格上, 雖然有顏色上的對比, 花枝仍呈現均勻的花紋。


… and contrast perception in cuttlefish (Sepia officinalis) …
歐洲常見烏賊僅有一種視蛋白基因, 類似脊椎動物視網膜的桿狀細胞, 有高感度但不提供顏色資訊。

不過目前為止, 被仔細探究過的種類仍然很少, 這仍是個令人期待解開的謎題!

12.12.2010

頭足類@澳洲深海計畫

2010的12月, 有幸上到澳洲的研究船, 比海研三號小的Cape Ferguson, 拉著8m見方的中層拖網, 本次主要的目的Coral Sea區域因生殖聚集的深海燈籠魚, 幸運的也捕到許多深海的頭足類。


11.24.2010

烏賊不會辨識其它社交個體的@Animal Behaviour


(Sepia officinalis from EOL Common cuttlefish)

這個實驗是使用歐洲廣佈的歐洲常見烏賊(Sepia officinalis)進行的, 頭足類是海洋無脊椎動物中擁有與我們人類同等仰賴視覺的生活的生物, 我們能夠辨識我們的另一半與其他人不同, 而他們呢?

從野外捕來暫養的成熟烏賊, 發現他們對待熟悉以及陌生的其它烏賊的行為表現沒有明顯的不同; 他們有很明顯的雄性護衛行為, 但是沒有配偶專一的配對行為; 個體之間的互動狀態是隨機的; 雄性會持續對彼此展示敵對行為就算共同飼養三個月以上的時間; 在置換雄性個體的實驗中發現, 置換成功率與體型相關, 越大的雄性越容易成功。

交配次數及替換成功率與體型相關


原始文章: Absence of social recognition in laboratory-reared cuttlefish, Sepia officinalisL.(Mollusca: Cephalopoda)

作者實驗室: Millersville University - Jean G. Boal, Ph.D

相關文章:
Social recognition using chemical cues in cuttlefish (Sepia ...
Social recognition: A top down view of cephalopod behaviour

11.22.2010

真蛸族群定義: 以幼生的型態以及色素細胞排列做比較(東北vs.西南 大西洋)@Fisheries Research



Octopus vulgaris廣布太平洋以及大西洋, 不但是全世界重要的經濟種類章魚, 我們對頭足類"聰明"的知識大部份來自對於這個種類所做的實驗, 牠的俗名是 "the common octopus" "真蛸", 2010的世界杯之後, 它得到了新的暱稱叫做"保羅"。

然而這樣廣布的種類, 遭到懷疑, 其中是否有些是"似真蛸"的新種被誤認, 而非一個種類有著近似無限制的分布?由於不同種無法一起生下有生育力的後代, 所以了解真正"一種"的分佈, 才能更精確的擬定資源開發的政策。

研究人員採集比對西班牙以及巴西海域的真蛸幼生, 發現的確形態上面有些差異, 也發現了一些區域為誤認的新種。本研究的特點為使用新鮮的章魚幼生作比對, 它也展示了形態研究可以告訴我們DNA所看不到的關鍵事實。



原始文獻: Defining Octopus vulgaris popul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

11.06.2010

11.03.2010

螢光細菌對抗NO以進駐耳烏賊發光器@Molecular Microbiology



耳烏賊(|Classificaiton| 耳烏賊 Sepiolida)因身上的有利用螢光細菌發光的發光器, 加上體型小, 世代交替時間短(3個月), 是實驗室的模式動物。本篇研究發現, 發光細菌在進駐宿主時, 能夠對抗免疫作用的NO。

NO普見於真核細胞的生物中, 能對抗微生物入侵。當然, 也有微生物(原核生物)也發展出感知NO並解毒的能力, 為病菌入侵的關鍵, 鼎鼎大名的大腸桿菌, 沙門桿菌, 以及造成植物腐軟的軟腐病菌, 都是透過這樣的方式成功登入宿主, 相關的蛋白質有能去除NO的Hmp, 以及感知NO而開啓Hmp表現的NsrR。除了惡名昭彰的病菌之外, 一些共生與宿主互利共生的"好菌"也需要對抗NO的能力, 例如豆科植物的根瘤菌, 而耳烏賊的發光器中居住的螢光細菌則是動物界的研究範例。

本實驗確定耳烏賊的螢光細菌也是利用Hmp以及NsrR這個途徑感知且解毒NO, 在開始聚集於發光器開口的階段, 這個能力決定了菌落的大小。

原始文獻: Vibrio fischeri flavohemoglobin protects against nitric oxide ...
冷泉港耳烏賊研究相關資料(搜尋關鍵字"Euprymna scolopes"): Cold Spring Harbor Protocols
cephalove報導:
Bobtail squid and their microscopic friends
V. fisheri and the squid that love them

花枝卵的來源

請問一下,如果想買花枝卵(已受孕的),有辦法去買到嗎?
或是有哪裡可以購買到,方便介紹小弟知道嗎?..
另外如果想去澎湖買,應該找誰打聽消息呢?

偉忠 王

======================================
王先生您好,

我們因為研究需要的關係, 也在尋找販售花枝卵的商家, 目前台灣似乎沒有商家有穩定的供應, 所以我們是自己聘雇漁民出海採集, 如果您有找到來源, 可否也請您不吝惜推薦, 謝謝您。

Cephanews

10.29.2010

開發與未開發之鸚鵡螺族群比較(菲律賓vs澳洲)@Fisheries Research



澳洲Osprey reef鸚鵡螺為一未被開發的族群, 根據12年的標示捉放紀錄發現鸚鵡螺的棲地約在500m以下的深海, 平均8-10年才會成熟的, 壽命約12-15年, 屬k-selected成長模式(大體型, 長壽, 少子, 晚熟), 族群量易受環境變化影響 (例如漁業捕撈)。比對被積極開發使用的菲律賓Palawan的族群, 發現菲律賓的鸚鵡螺族群量已無法維持漁業捕捉的需求, 從1980至今的族群數量已經減少了80%, 世代數為1-2 (也就是出生就被捕走)。

從問卷調查發現, 一開發區域僅能維持約10-20年的漁業, 鸚鵡螺殼的購買者仍積極的訓練當地人找尋新捕撈地點, 可見對殼的需求造成的強大捕撈壓力。作者建議鸚鵡螺該被列入IUCN列紅色名單(瀕臨絕種endangered)以及CITES名單中, 並積極輔導當地發展永續獲利的方法, 以避免未來捕撈壓力擴張至整個印度太平洋區域。

原始文章: Nautilus pompilius fishing and population decline in the ...

10.24.2010

重金屬在頭足類體內累積情形以及影響

頭足類的消化腺會累積來自環境的物質, 在Octopus vulgaris的消化腺發現高濃度的重金屬, 這些重金屬來自生活的海域, 環境重金屬含量, 章魚的組織以及DNA受到甚麼影響, 都是海岸的健康指標, 值得關注。

葡萄牙沿岸的研究, 發現消化腺中Cd Zn Co Pb與環境中的重金屬有關。研究人員也尋找消化腺中會結合重金屬的蛋白質, 並測量DNA損壞的程度來檢視重金屬累積在體內對章魚的影響。

發現接近工業城海域的章魚, 牠們的消化腺中Cd含量較多, DNA損壞程度也較漁業城的章魚高。


原文1: DNA damage and metal accumulation in four tissues of feral Octopus ...
原文2: Association of Zn, Cu, Cd and Pb with protein fractions and sub ...

章魚的逃脫術



這兩隻章魚, 試圖從加蓋的缸子逃脫(蓋上還有20公斤的重物), 雖然因為身體卡住逃脫失敗, 也夠讓我們大大開眼界了。

資料來源: The anatomy of the the nervous system of Octopus vulgaris

10.18.2010

魷魚嘴的結構 @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頭足類的嘴是由基丁質組成, 它的硬度能夠切斷魚骨, 卻不是利用普遍生物常見的"鈣化"來增加硬度, 未知的生物材料組成, 可能爲發展應用材料帶來新想法, 科學家對這個柔軟有彈性又堅硬的嘴, 當然有興趣。

Humboldt Squid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為材料, 想知道這個巨大魷魚的嘴有什麼神奇之處, 還好這世界上還有別的動物利用基丁質的作身體結構-昆蟲, 要研究頭足類的嘴不需要海底撈針的猜測或是亂槍打鳥找尋方法。


原始文獻: Cross-linking chemistry of squid beak
相關文章: Squid Beak Is Both Hard And Soft, A Material That Engineers Want ...

10.04.2010

魷魚肉的透明度 @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新鮮(活的)的魷魚是透明的, 但隨著捕獲後的時間這個透明度遞減, 最後就變成不透明白色, 這是因為頭足類肌肉中含有分解蛋白質的酵素, 含量比魚肉高很多, 肌肉瓦解的速度也快很多。凡事鑽研到底又熱愛海鮮的日本人認真的探究其中的變化, 比對不同運送方法造成肌肉微細結構改變, ATP含量變化等。


原文: Relationship between tissue structural collapse and disappearance ...

9.28.2010

烏賊殼吸附重金屬的能力@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長得像是保力龍的烏賊殼不容易見到 因為商家都把烏賊處理好了只讓消費者帶鮮美的肉回家
如果耐心走在海岸邊 倒是經常可以在海邊撿拾到

你可能知道它被作為鳥類磨喙或是寵物磨牙的材料
你或許也知道它是一種中藥材
最近研究人員還發現它有吸附重金屬(鋅 鈷 鎘 鉛)的能力
可能作為價格低廉的水質處理吸附介質



原始文獻: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l removal by os sepiae of Sepiella ...

9.19.2010

探索南極的章魚毒(藥)@Toxicon


位於食道兩側的後唾液腺, 是章魚用來分泌有麻醉作用的酵素來痲痹獵物,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有致命紀錄的藍環章。

本篇研究首次探測極區章魚的後唾液腺分泌物, 發現這些酵素能在低溫下作用, 比目前所知大部份的酵素還耐低溫。檢視的五個種類中, 有一個種類的分泌物具有強烈的溶血毒性。研究也想要連結不同種類章魚的食性以及口足形態構造與毒性的關係, 但並沒有發現明顯的關連性, 有些種類只是吃底棲的多毛類或是端足類, 為何要有強烈毒性的唾液腺, 功能不明。 這些發現除了了解極區章魚存活的毒性演化之外, 也爲人類開發新的藥物開闢新的可能。

原文:Venom on ice: First insights into Antarctic octopus venoms
詳盡解說: Cephalove: Antarctic octopus venom

9.08.2010

以發報器追蹤巨大烏賊估算族群量 @ Oecologia



實驗進行的地點就在每年生殖季節有上千巨大烏賊聚集的Whyalla (Whyalla 大花枝來嚕 ),
在19隻巨大花枝身上裝上發報器之後進行7周的追蹤, 發現雌性在生殖地停留的時間比較短(1:4)。

這樣的追蹤方法多了時間軸的資訊, 知道不同性別停留時間(Adult Sex ratio)就可以推算真正的有效生殖個體的比例(Operational Sex Ratio)。

OSR=(mean male ‘time-in’/mean female ‘time-in’ ) * ASR
知道這個指標之後, 可以估量族群滅絕的風險, 族群生育能力等, 作為各種衝擊的影響, 評估以及管理的重要依據。

原文: Breeding durations as estimators of adult sex ratios and ...

8.29.2010

章魚學鰈魚游泳的演化 @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偽裝之王章魚假裝石頭的能力是很有名的, 然而更令人驚奇的是牠會假裝別的動物(例如有毒的海蛇, 獅子魚, 鰈魚),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Thaumoctopus mimicus ( The Indonesian Mimic Octopus, 這類章魚最近也在台灣的東北角海域被拍攝到)。

本篇研究探討Thaumoctopus mimicus "鰈魚游泳行為"的演化, 發現這個行為的演化順序為1>高對比且明亮的花紋 2>鰈魚的游泳行為 3>兩者結合。這種張揚的防禦方法在這一類章魚中存留下來, 推測是學有毒物種的偽裝 (aposematic mimicry)或是在說明牠自己本身"不可口"。

原文: The evolution of conspicuous facultative mimicry in octopuses: an ...
科普新聞相關報導: Octopus mimics flatfish and flaunts it

8.19.2010

視覺經驗影響花枝的偽裝能力@JCP



視覺是頭足類生活起居最重要的一個感覺, 它掌控了頭足類偽裝, 尋找食物, 禦敵, 追求配偶, 頭足類可以說是十足的“視覺動物“。研究發現視覺經驗會影響行為表現, 將虎斑烏賊養在高對比度與低對比度的環境, 然後再進行偽裝測驗, 發現高對比環境的烏賊表現較好!而且暴露在高對比度的時間可能是促進偽裝進步的因素。

原文:Visual contrast modulates maturation of camouflage body patterning in cuttlefish (Sepia pharaonis).
視覺促進玩具例子:ⓟ布丁登場ⓘ 讓你聰明滿分的黑。白。卡

8.15.2010

花枝用皮膚感光@Biology Letters



歐洲的常見烏賊皮膚上發現與視網膜相同的"視蛋白(opsin)"的RNA, 推測牠們的皮膚能夠感光。感光的波長區段與烏賊的視網膜相同, 約在490nm左右, 且沒有發現其它波長區段(無法辨別色彩), 這個功能可能與偽裝有關係。


原始文章: Evidence for distributed light sensing in the skin of cuttlefish, Sepia officinalis — Biology Lett
作者: Evidence for distributed light sensing in the skin of cuttlefish ...

8.02.2010

章魚會認人@ Journal of Applied Animal Welfare Science


研究者仔細觀察長期豢養章魚對於餵食者以及非餵食者的行為反應, 發現章魚會減緩呼吸以及做出一些特別體色, 推測章魚會認人, 是少數無脊椎動物能辨識個人的證據。


其它相關報導:Cephalove: Octopus Sensory Systems: Part 2.5

7.11.2010

花枝偽裝秀



說到頭足類的偽裝能力, 不可不看這段經典的章魚偽裝影片: Octopus camouflage (better image/sound w/link). 不過因為章魚繁殖在難養頭足類中屬大魔王級, 在實驗室的環境中有所限制, 相對來說較易繁殖的花枝, 便成了優良的研究種類, 可以問發育問題: 例如甚麼時候開始會作複雜的偽裝?花枝長大偽裝能力會越來越厲害嘛?經驗會影響花枝的偽裝能力嘛?多看別人變牠也會變嘛?整理出一些花枝的靜態偽裝花紋作成影片, 供諸位淺嘗。

6.30.2010

睡衣魷產卵實況@ Moreton Bay (澳洲)

這對採樣抓到的睡衣魷 Sepioloidea lineolata正在飼養缸中卵,


體型與台灣看的耳烏賊(euprymna)相當, 但是牠們的卵大了十倍以上(約0.5公分),
目前推測可以產300個卵左右, 持續計算觀察中。


產卵約需要準備2分多鐘, 看不出來牠何時把卵送到腕部,
產卵行為還是非常神祕的!
埋在砂中的是雄性, 一直陪在旁邊。

6.27.2010

魷魚的巧妙平衡技巧@JEB



頭足類的曼妙泳姿是水生動物中技巧最令人驚豔的, 牠們可以的隨意控制轉向, 前進或是後退, 怎麼辦到的? 要研究這個行為只能直接觀察活的動物, 然而飼養魷魚是非常困難的, 活的魷魚對於研究者來講是很珍稀的研究材料, 一直以來相關的研究很少。

最近在JEB的一篇研究報告, 仔細的描述魷怎麼使用那兩片三角形的泳鰭提供動力, 他們將魷魚放到流動的水槽中, 然後置入具有中性浮力的金屬顆粒, 紀錄魷魚泳動時鰭附近的水怎麼流, 共發現四種控制行動平衡的模式, 更新過去以為噴水管主控行動的知識:
1>鰭下擺: 低速活動
2>鰭波動
3>一波動+一上下擺動
4>兩波動

原文介紹@JEB: SQUID FINS PRODUCE LIFT, THRUST AND STABILITY -- Knight 213 (12 ...
原文報告@JEB: Hydrodynamic fin function of brief squid, Lolliguncula brevis

6.19.2010

耳烏賊

雖然名為烏賊, 但是它渾圓的身型, 圓形的鰭與小管不同, 沈底的習性又像花枝,
牠是耳烏賊(Euprymna屬), 這個屬的某些種類有發光器, 內由螢光細菌共生發光, 有非常多的研究在研究牠們如何收集發光細菌?牠們如何控制發光亮度?牠們如何控制發光細菌的數量?種類與細菌的專一性?算是頭足類在研究界的明星!

在東北角海域夜潛常可以看見牠們, 牠可能從你眼前游過, 不要錯過牠唷!


透明的身體隱藏自己的方法可簡單了, 哪兒就是甚麼顏色!


蛋是糾結在一起的一大團, 直徑0.5公分以下, 外表佈滿沙子, 很容易忽略它!


仔細看 再仔細看! 可以看到蛋中小小的耳烏賊!


孵出來了跟"壹"差不多大!


日間的習性就是藏在砂中


挖進砂裡之後, 會仔細的將砂子撥到頭上才滿意!


水下螢火蟲- 藍色水幕- Yahoo!奇摩部落格

發光器中發光菌的相關研究: Vibrio fischeri - Euprymna scolopes symbi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