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2010

以發報器追蹤巨大烏賊估算族群量 @ Oecologia



實驗進行的地點就在每年生殖季節有上千巨大烏賊聚集的Whyalla (Whyalla 大花枝來嚕 ),
在19隻巨大花枝身上裝上發報器之後進行7周的追蹤, 發現雌性在生殖地停留的時間比較短(1:4)。

這樣的追蹤方法多了時間軸的資訊, 知道不同性別停留時間(Adult Sex ratio)就可以推算真正的有效生殖個體的比例(Operational Sex Ratio)。

OSR=(mean male ‘time-in’/mean female ‘time-in’ ) * ASR
知道這個指標之後, 可以估量族群滅絕的風險, 族群生育能力等, 作為各種衝擊的影響, 評估以及管理的重要依據。

原文: Breeding durations as estimators of adult sex ratios and ...

8.29.2010

章魚學鰈魚游泳的演化 @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偽裝之王章魚假裝石頭的能力是很有名的, 然而更令人驚奇的是牠會假裝別的動物(例如有毒的海蛇, 獅子魚, 鰈魚),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Thaumoctopus mimicus ( The Indonesian Mimic Octopus, 這類章魚最近也在台灣的東北角海域被拍攝到)。

本篇研究探討Thaumoctopus mimicus "鰈魚游泳行為"的演化, 發現這個行為的演化順序為1>高對比且明亮的花紋 2>鰈魚的游泳行為 3>兩者結合。這種張揚的防禦方法在這一類章魚中存留下來, 推測是學有毒物種的偽裝 (aposematic mimicry)或是在說明牠自己本身"不可口"。

原文: The evolution of conspicuous facultative mimicry in octopuses: an ...
科普新聞相關報導: Octopus mimics flatfish and flaunts it

8.19.2010

視覺經驗影響花枝的偽裝能力@JCP



視覺是頭足類生活起居最重要的一個感覺, 它掌控了頭足類偽裝, 尋找食物, 禦敵, 追求配偶, 頭足類可以說是十足的“視覺動物“。研究發現視覺經驗會影響行為表現, 將虎斑烏賊養在高對比度與低對比度的環境, 然後再進行偽裝測驗, 發現高對比環境的烏賊表現較好!而且暴露在高對比度的時間可能是促進偽裝進步的因素。

原文:Visual contrast modulates maturation of camouflage body patterning in cuttlefish (Sepia pharaonis).
視覺促進玩具例子:ⓟ布丁登場ⓘ 讓你聰明滿分的黑。白。卡

8.15.2010

花枝用皮膚感光@Biology Letters



歐洲的常見烏賊皮膚上發現與視網膜相同的"視蛋白(opsin)"的RNA, 推測牠們的皮膚能夠感光。感光的波長區段與烏賊的視網膜相同, 約在490nm左右, 且沒有發現其它波長區段(無法辨別色彩), 這個功能可能與偽裝有關係。


原始文章: Evidence for distributed light sensing in the skin of cuttlefish, Sepia officinalis — Biology Lett
作者: Evidence for distributed light sensing in the skin of cuttlefish ...

8.02.2010

章魚會認人@ Journal of Applied Animal Welfare Science


研究者仔細觀察長期豢養章魚對於餵食者以及非餵食者的行為反應, 發現章魚會減緩呼吸以及做出一些特別體色, 推測章魚會認人, 是少數無脊椎動物能辨識個人的證據。


其它相關報導:Cephalove: Octopus Sensory Systems: Part 2.5

7.11.2010

花枝偽裝秀



說到頭足類的偽裝能力, 不可不看這段經典的章魚偽裝影片: Octopus camouflage (better image/sound w/link). 不過因為章魚繁殖在難養頭足類中屬大魔王級, 在實驗室的環境中有所限制, 相對來說較易繁殖的花枝, 便成了優良的研究種類, 可以問發育問題: 例如甚麼時候開始會作複雜的偽裝?花枝長大偽裝能力會越來越厲害嘛?經驗會影響花枝的偽裝能力嘛?多看別人變牠也會變嘛?整理出一些花枝的靜態偽裝花紋作成影片, 供諸位淺嘗。

6.30.2010

睡衣魷產卵實況@ Moreton Bay (澳洲)

這對採樣抓到的睡衣魷 Sepioloidea lineolata正在飼養缸中卵,


體型與台灣看的耳烏賊(euprymna)相當, 但是牠們的卵大了十倍以上(約0.5公分),
目前推測可以產300個卵左右, 持續計算觀察中。


產卵約需要準備2分多鐘, 看不出來牠何時把卵送到腕部,
產卵行為還是非常神祕的!
埋在砂中的是雄性, 一直陪在旁邊。

6.27.2010

魷魚的巧妙平衡技巧@JEB



頭足類的曼妙泳姿是水生動物中技巧最令人驚豔的, 牠們可以的隨意控制轉向, 前進或是後退, 怎麼辦到的? 要研究這個行為只能直接觀察活的動物, 然而飼養魷魚是非常困難的, 活的魷魚對於研究者來講是很珍稀的研究材料, 一直以來相關的研究很少。

最近在JEB的一篇研究報告, 仔細的描述魷怎麼使用那兩片三角形的泳鰭提供動力, 他們將魷魚放到流動的水槽中, 然後置入具有中性浮力的金屬顆粒, 紀錄魷魚泳動時鰭附近的水怎麼流, 共發現四種控制行動平衡的模式, 更新過去以為噴水管主控行動的知識:
1>鰭下擺: 低速活動
2>鰭波動
3>一波動+一上下擺動
4>兩波動

原文介紹@JEB: SQUID FINS PRODUCE LIFT, THRUST AND STABILITY -- Knight 213 (12 ...
原文報告@JEB: Hydrodynamic fin function of brief squid, Lolliguncula brevis

6.19.2010

耳烏賊

雖然名為烏賊, 但是它渾圓的身型, 圓形的鰭與小管不同, 沈底的習性又像花枝,
牠是耳烏賊(Euprymna屬), 這個屬的某些種類有發光器, 內由螢光細菌共生發光, 有非常多的研究在研究牠們如何收集發光細菌?牠們如何控制發光亮度?牠們如何控制發光細菌的數量?種類與細菌的專一性?算是頭足類在研究界的明星!

在東北角海域夜潛常可以看見牠們, 牠可能從你眼前游過, 不要錯過牠唷!


透明的身體隱藏自己的方法可簡單了, 哪兒就是甚麼顏色!


蛋是糾結在一起的一大團, 直徑0.5公分以下, 外表佈滿沙子, 很容易忽略它!


仔細看 再仔細看! 可以看到蛋中小小的耳烏賊!


孵出來了跟"壹"差不多大!


日間的習性就是藏在砂中


挖進砂裡之後, 會仔細的將砂子撥到頭上才滿意!


水下螢火蟲- 藍色水幕- Yahoo!奇摩部落格

發光器中發光菌的相關研究: Vibrio fischeri - Euprymna scolopes symbiosis

6.12.2010

5億年前的頭足類@Nature



一個世紀之前, 加拿大寒武紀層發現了90多個6公分左右的化石, 最近被重新檢視, 它們擁有發達的類似單眼相機的眼睛, 腕足以及噴水孔, 體腔中有鰓, 適合游泳的體型, 這些與現生頭足類相似的特徵, 讓研究人員大膽推測它們為目前發現最古老的頭足類, 這些沒有笨重外殻的頭足類, 比目前所知菊石的起源還早了1億多年。

相關報導 :Nectocaris: mystery fossil was actually a 500-million-year-old ...

原文: Primitive soft-bodied cephalopods from the Cambrian : Nature ...

採集頭足類@澳洲潮間帶



台灣漁業與養殖業發達, 作研究需要樣本就去買, 去釣, 從來沒想到可以這樣採集頭足類!!
雖然作業很累, 又不能確定樣本是否足夠, 卻由衷的希望我們也有這樣的潮間帶!

20100611 Moreton Bay

綠島白斑烏賊產卵季節~~

白斑烏賊 Sepia latimanus~


最好認的特徵就是牠泳鰭上的藍色小點點
以及與虎斑烏賊比對起來很大的頭


游泳起來很圓桶狀~相當可愛!


這個種類之前在這邊已經介紹過他的許多習性, 近幾年因為綠島被拍攝到卵以及小烏賊孵化狀況, 開始被一般大眾關注。牠擁有巨大體型, 成熟個體可以達60公分以上, 每年有固定產卵地(綠島)以及固定時間(以cephanews上面的新聞紀錄來看大約是4-6月), 且容易被潛水者觀察到, 這些特性都與澳洲的巨大烏賊 (Sepia apama) 非常類似, 期盼牠可以成為軟絲產房(2010第一叢)的花枝天然版, 綠島成為台灣的Whyalla(Whyalla 大花枝來嚕 )~~~

期盼有拍攝到照片或是影片的潛水專攝影專家們, 能來Cephanews @ Taiwanfacebook區分享~

潛水人水下直擊:

P4100064

綠島珊瑚季花枝產卵紀錄珍貴

DCView 達人部落格 - 邂逅大烏 賊



<本文照片由林乃正提供>

6.11.2010

比鸚鵡螺還要老--菊石@菊海神遊


<圖引自菊海神遊>

因為收集化石而愛烏及烏關注到現生種類的菊石收藏家真不少,
介紹這個網站:

菊海神遊 Swimming with Ammonite

之後大家可以在cephanews上看到這些老扣扣中的老扣扣的消息了~

6.04.2010

比恐龍的祖先還要老@藍色水幕



Cephanew終於有關於活化石鸚鵡螺的文章了, 比對一下, 船蛸還真的摹仿這個老扣扣惟妙惟肖呢!
請閱讀藍色水幕來自澳洲深海的報導~比 恐龍的祖先還要老~

5.28.2010

船蛸之秘解謎~


這個長得像鸚鵡螺的頭足類成員其實是章魚喔!

雌性船蛸會做出如非常薄的殼用來裝卵, 船蛸媽媽背負殼行動與鸚鵡螺十分相像,
殼薄常可在海岸邊被檢拾到, 由於太薄了完整的殼並不易見到, 是收藏家的逸品~




最近澳洲科學家發現船蛸背負殼時控制浮力平衡的祕密, 他們會浮到水面用噴水管吸取空氣(就是漫畫章魚時會畫的那個章魚嘴), 然後轉身把空氣排到殼中, 於是殼內就有個可以提供浮力的泡泡了。
這個行為完全反轉了它們平常使用噴水管的習慣, 而且還要利用水底與水上兩個世界, 船蛸像潛水人一樣, 帶著氣囊在水中游泳, 提供中性浮力, 節省了消耗在游泳所需的能量。


BBC大幅報導:

BBC News - Ancient octopus mystery resolved


這篇報導有精彩的影片與解說:

Scientists solve millennia-old mystery about the argonaut octopus ...

原文:Proc Roy Soc B http://dx.doi.org/10.1098/rspb.2010.0155

5.22.2010

虎斑烏賊變身




變身是頭足類的拿手好戲 牠們透過變化身上的花紋來講話
以神經控制 在一秒之內 偽裝 溝通 警告
或是像霓虹燈閃爍一般 在幾個花樣之間迅速切換
例如之前介紹過的“移動的雲紋“(passing cloud)

烏賊因為容易飼養 且變化花紋的位置是固定的
為研究頭足類花紋變化的好材料
行為認知 神經科學的謎 由此揭開

5.07.2010

花枝界的明星-花花枝


因為它長得鮮艷又小巧可愛 (成體僅10公分左右)
花花枝理所當然當選花枝界名星


蛋也非常的小巧直徑在1cm以下
值得注意的它的蛋都是獨立分開的
不像虎斑烏賊是整陀在一起


它們也是做"移動的雲紋"(passing cloud)的高手
真令人眼花撩亂

花枝算是頭足類中較容易在人工環境下完成完全養殖的頭足類
然而花花枝的習性懶惰 對食物非常的挑剔(食性專一)
有別於一般較常見的花枝 牠們非常難飼養

4.30.2010

移動的雲紋 in 白斑烏賊

移動的雲紋 (passing cloud)是一種頭足類會表現的動態花紋
表現這種花紋的功能還不是很明白
可能用來覓食(迷惑獵物) 同種競爭(雄性爭鬥) 警示以及動態偽裝
透過複雜的神經控制 讓體表的色素胞做霓虹燈般的閃爍

這是在綠島見到的白斑烏賊 游離並閃爍著移動的雲紋
比較像是警示



其它白斑烏賊的文章

Cephanews @ Taiwan: 白斑烏賊

4.25.2010

白斑烏賊

白斑烏賊是東部與墾丁較常見
難得的機會取得一些蛋
才發現牠們不像虎斑烏賊喜歡貼底且獨立生活
牠們愛浮游於立體構造物下 並且似乎不排斥大家群體聚集在一起



其它白斑烏賊的文章:

Cephanews @ Taiwan: 海洋新聞

3.28.2010

圖書介紹: It's true! squids suck

It's true!: squids suck

這本書真的好可愛阿~~
可以到cephanews的aNobii書櫃中預覽
或是google圖書也有~